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市孔廟位於臺北城內大龍峒地區,迄今已有近140年歷史,開啟臺北文教之風,因此保存許多具有古物價值之匾額、祭祀器物、儀禮器具、碑碣、照片、圖書文獻、舊構件等,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相關規範將經管文物進行文物攝影、特徵描述及研究,進而將文物登錄及建檔,並評估文物資產價值及辦理古物指定作業。
 
第二期臺北市孔廟文物普查於108年辦理,本期普查文物共16組74件,計有第一類供像類3組17件(神位牌)、第四類樂器類2件(鐘)、第六類家具擺飾類2組6件(太師椅、邊桌)、第七類圖書文獻類8組48件(圖書、照片、華帶牌等)、第八類建築構件類1件(大樑),合計共16組(74件)。其中建議列為一般古物者1件,建議列冊追蹤者3組17件,建議建檔者12組56件,以下分別簡述:
 
編號1. 「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牌
牌位高183.5寬104深43公分,牌位正面雕刻「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貼牌身上,排頭及兩側牌帶皆各由三尾四爪蟠龍以透雕手法作為表現,共刻出九隻蟠龍,再敷以金箔片。牌座上有欄杆以透雕技法刻有吉祥圖案及淺浮雕卷草紋作為裝飾。束腰上以松、竹、梅之透雕為主要視覺。牌座勒水以透雕麒麟回首表現,牌腳為螭虎吞腳踩一小獅。
  • 1929落成,「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牌推論應為大木匠師王益順配合的木雕匠師所雕作完成。牌位牌頭、牌帶與牌座設計內枝外葉、多層透雕,華麗精美,雕刻技巧複雜、不易施作。而且此神位牌座束腰上以欄杆圍繞神位,形成圈箍和保護的形制,和一般將神位直接放置在牌座上的做法不同,非常特殊。建議此一組4件牌位優先指定一般古物。
 
編號2. 大成殿四配神位牌
  •  
  • 1929落成。「大成殿四配神位」牌推論應為大木匠師王益順配合的木雕匠師所雕作完成。牌位牌頭、牌帶與牌座設計內枝外葉、多層透雕,華麗精美,雕刻技巧複雜、不易施作。建議此一組4件牌位列冊追蹤。
 
編號3. 大成殿十二哲神位牌
  牌位高90寬38深26公分,一案12件。十二塊工藝相同,雕刻「先賢閔子損神位」、「先賢冉子雍神位」、「先賢端木子賜神位」、「先賢仲子由神位」、「先賢卜子商神位」、「先賢有子若神位」、「先賢冉子求神位」、「先賢宰子予神位」、「先賢冉子耕神位」、「先賢朱子熹神位」、「先賢顓孫子師神位」、「先賢言子偃神位」貼牌身上,牌頭透雕三頭四爪蟠龍,兩側牌帶以單隻四爪蟠龍以透雕手法作為表現,共刻出三隻四爪蟠龍,再敷以金箔片。牌座束腰無紋樣裝飾;牌座勒水以透雕表現牡丹卷草圖,牌腳為卷草足。
  • 1929落成,「大成殿十二哲神位」牌推論應為大木匠師王益順配合的木雕匠師所雕作完成。牌位牌頭、牌帶與牌座設計內枝外葉、多層透雕,華麗精美,雕刻技巧複雜、不易施作。建議此一組12件牌位列冊追蹤。
 
編號4. 鏞鐘
  • 271寬120底寬168公分,鐘體:頂高135寬74底寬88壁厚2.5公分。臺北市孔廟配有之鏞鐘,屬橢圓形器身,平口鐘,腔大中空,以利聲波傳遞,振聲而遠。鏞鐘懸掛於簨虡木架上,簨虡髹以紅丹漆。鐘頂懸掛紐為蒲牢樣式,體態分割正後兩面,正後兩側分別附有陽文直書,「復興中華文化,發揚民族精神」、「中華民國五十八年,莊本立設計竝製」。
  •  
 
編號5. 特鐘
  • 58年製之特鐘,與崇聖祠內同期製作的鏞鐘相較小許,鐘體款式一致,皆屬於橢圓形器身,平口鐘,懸掛紐為蒲牢樣式,其體態分割正後兩面,正後兩側附有陽文直書,「復興中華文化,發揚民族精神」「中華民國五十八年,莊本立設計題勒」。
  •  
 
編號6. 太師椅
  • 105寬46.5深55.5公分。臺北孔子廟配有之四張太師椅,屬於清末屏風式扶手椅,其靠背板、扶手與椅面間成直角,體態寬大隆重,另有繁複雕紋。太師椅上段為直線形搭腦,中段靠背板體現清代著重繁複的風格,於靠背板中央繪有長17,寬11的八仙圖,太師椅的扶手處雕以拐子紋,由側面可觀見聯幫棍配以雕鏤成形,座面抹頭上有四面束腰與溜肩,另外,券口牙子處有鏤空雕刻喜雀牡丹,整體作工精細端莊。建議此四張太師椅建檔。
 
編號7. 木製邊桌
  • 87寬41.2深34.5。兩組太師椅配有之木製邊桌,屬於清末茶桌,桌身有四面束腰,束腰下處一格抽屜可放置雜物,外部托拉處有金屬構件,而桌腳木構可放置書冊等物。經紅外線攝影可見,放置於貴賓室的一組茶桌,抽屜外部貼有日治郵票,且桌身並無裝飾性的圖畫。建議此二張木製邊桌建檔。
 
編號8. 孔子家語
  • 10年冬季由上海雲章書局印行,為明體活字印刷。《孔子家語》紀錄孔子與其弟子的軼聞趣事,描寫風格相較十三經更為具體生動,是為比對文獻之材料。此件孔子家語為歷經多時潤飾後的民國初年版本,書內另附有明信片一張,可知此書為江豐明所贈。此圖書見證了民國初年印刷工藝的發展,與當代對孔子學說的文化傳播。建議此圖書建檔。
 
編號9. 闕里文獻考
臺北市孔子廟館藏之闕里文獻考,為線裝書。此件闕里文獻考內容為清代孔繼汾考就典籍與所見之聞後所撰,專考孔子故居闕里與孔子教學之事,是為比對文獻之材料。書內另附有明信片一張,可知此書為江豐明所贈。此圖書見證了民國初年印刷工藝的發展,與當代對孔子學說的文化傳播。建議此圖書建檔。
 
編號10 . 孔孟月刊
  • 51年出版至67年絕版,共1~16卷,,1本會尚缺3、4卷本。戰後國民政府遷臺致力張顯中華傳統文化,此孔孟月刊,可視為發楊孔孟思想之實踐;總發行「中華民國孔孟學會」於今仍致力推廣孔孟學說,此圖書資料見證歷史推波,頗具價值。建議此14本孔孟月刊建檔。
 
編號11. 孔孟學報
  • 50年出版至今,臺北市孔子廟重要收藏,為民國50年~63年出版之1至27卷。戰後國民政府遷臺致力張顯中華傳統文化,此孔孟學報,可視為發揚孔孟思想之實踐;其發行人「中華民國孔孟學會」於今仍致力推廣孔孟學說,此圖書資料見證歷史推波,頗具價值。建議此27件孔孟學報建檔。
 
編號12 . 蔣中正總統祭典合照
此照片為民國57年9月37日拍攝,中央為蔣中正與「祭孔禮樂工作委員會」相關參與人員的合照,有題款「先總統 蔣公於民國五十七年九月廿七日蒞臨臺北市孔廟親校祭孔習儀」,外框屬金屬質,明膠銀鹽相片。此照片為民國57年因應蔣中正政策,由內政部與教育部推動改進臺北市孔廟祭禮衣冠,為求執行效率而邀集相關單位前往,組織「祭孔禮樂工作委員會」並於時合影;此政策與委員會代表著國民政府遷臺後,弘揚中華文化概念一環中的孔孟思想,此照片紀錄過往趨勢,具有價值。建議此照片建檔。
 
編號13 . 「大成殿」華帶牌
  • 106寬70公分。大成殿華帶牌懸於大成殿大門上,正面雕刻「大成殿」貼牌身上,牌頭及兩側牌帶皆以單隻透雕四爪蟠龍裝飾,,共刻出三隻蟠龍,再敷以金箔片。底部牌座束腰彩繪,牌座以卷草紋樣裝飾,牌腳為卷草足。臺北孔子廟的建築和設計聘請福建泉州溪底派大木匠師王益順擔任總工程師,大成殿於西元1929落成,大成殿華帶牌推論應為大木匠師王益順配合的木雕匠師所雕作完成,牌位牌頭、牌帶與牌座設計內枝外葉、多層透雕,華麗精美,雕刻技巧複雜、不易施作。建議此「大成殿」華帶牌列冊追蹤。
 
編號14 . 「臺北崇聖會」門牌
高118.5寬24深2.5公分。民國35年臺北市孔子廟重組崇聖會,以利組織祭孔典禮,另由副主任委員辜振甫贈匾題字。匠師於匾額上施雕,以覆竹式刻法表現「臺北崇聖會」,左下角刻有贈予人「辜振甫」題款。匾額無彩繪與裝飾雕鏤,屬素色匾,字體的髹塗面漆為黑漆。此件崇聖會門牌由當時副主任辜振甫所題,見證崇聖會開辦5年歲月,頗有意義。建議此門牌建檔。
 
編號15 . 木質楹聯
  • 由當時擔任教育局長及臺北市孔子廟崇聖會副主任委員的黃啟瑞題字,並請匠師於匾額上施雕,以覆竹式刻法表現題款「正氣永垂碧血黃花昭日月」、「忠魂不泯素車白馬奠英靈」,銘文「黃啟瑞」。另以陰刻技法雕以印款。匾額無彩繪與裝飾雕鏤,屬素色匾,字體的髹塗面漆為黑漆。楹聯所提字句波瀾有力。但是其意應屬於讚揚忠烈之士,應為忠烈祠楹聯。建議此木質楹聯建檔。
 
編號16 . 大樑
  • 33寬507公分。臺北市孔廟於大成殿後方展示之建築大樑。此建築大樑為當初臺北市孔廟使用之大樑。無水心,屬檜木科,正中央繪製太極八卦,除穩定功用外,有除煞避邪之效,兩邊繪製雙金龍,尾段繪有波浪紋。此案大樑見證了日治時期的建築工法,因老舊蛀蝕,底面略有崩落,於建築恐有安全之虞,於民國81年整修時所抽換,現置於大成殿後方。此大樑見證日治時期之間築工法,建議建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