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是孟子所撰寫的一本書。孟子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時代,一生四處奔走,宣揚孔子的學說。晚年和弟子萬章等人編纂了《孟子》一書,全書共七篇,每篇分上下兩章,內容主要是記述孟子如何勸說當時的國君實行仁政。 自漢代起,《孟子》一書已有很大的影響,到北宋時被列入為儒家的經典。南宋朱熹把《孟子》列為「四書」 之一,於是《孟子》的地位就更加提高了;明清時代的科舉考試更規定要從「四書」中選題目,所以任何讀書人都必須熟讀《孟子》。 |
|
人性本善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3:6 |
|
《孟子》中有一個重要主張,就是人性本善。孔子和孟子都認為人應該成為有道德的人,孟子進一步指出,人的道德感,並不是從外面學來的,而是根源於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古代儒家主張道德感主要有四種,就是仁、義、禮、智。孟子認為仁根源於惻隱之心,義根源於羞惡之心,禮根源於辭讓之心,智根源於是非之心。這四種心(即「四端」)是人人天生都有的,所以人在本性上就是善的。人應該努力培育和擴充此內在的四種心,特別是惻隱之心(同情心),這樣就可以成為有仁德的君子。 |
以不忍之心治天下 不忍之心 有一次齊宣王問孟子,我可以成為仁君嗎?孟子說當然可以,齊宣王問他怎麼會知道?孟子說,我聽說有一次你看見有人牽著一頭牛,準備將牠宰殺,然後用來祭祀,你卻叫人放了那頭牛,換上一隻羊代替。我聽到人們議論說大王小器,我知道你不是小器。你是看到了牛發抖的樣子,感到不忍心,對嗎?齊宣王說,是的。孟子說,你看見被宰的牛就覺得不忍心,這就是你的惻隱之心,你對牲口都不忍心,又怎會忍心看到百姓受苦呢?只要把這種感情擴充起來,施行仁政,你就是一位仁君了。 ※ 參考篇章:《孟子‧梁惠王上》1:7 |  以不忍之心治天下 |
人民盼望仁者施行仁政 仁者無敵 戰國的時候,中國分成七個大國: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些大國不停打仗,都是希望打敗別國,然後統一天下。孟子主要在齊國和魏國活動,他曾對兩國的國君說,你們想靠打仗來統一天下,就像「緣木求魚」(爬到樹上捉魚)一樣,是不會有結果的。現在到處都在打仗,人民痛苦極了;自古以來,人民受「虐政」之害,都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嚴重!人民盼望仁政,就像久旱以後盼望雲雨;哪位國君若肯實行愛護人民的仁政,他就是下這一場雨了。他若派兵征討害民的罪犯,是沒有人可以抵擋得了的,西周武王伐紂就是這樣。 |  人民盼望仁者施行仁政 | ※ 參考篇章: 《孟子‧公孫丑上》3:1 《孟子‧梁惠王上》1:7 | |
孟子見梁惠王 與民同樂 有一次孟子去見魏國的國君梁惠王,梁惠王正在皇家動物園的一座高臺上觀賞鳥獸。他看見孟子走來,就問,有道德的人看見這種美景也會快樂嗎?孟子說,只有有道德的人才真能快樂,否則人是不能有真正的快樂的。我問你,一個人是獨自快樂好,還是與別人一同快樂好。梁惠王說,當然是一同快樂好。孟子說,古代的聖賢君王,事事與百姓一同快樂,所以他們做什麼事情,百姓都會擁護。但古代的暴君卻只管自己快樂,人民恨不得與他同死。這樣的國君又怎能真有快樂呢? ※ 參考篇章: 《孟子‧梁惠王上》1:2 |  孟子見梁惠王 |
孟子以文化教育為職志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 《孟子‧盡心上》 13:20 |  孟子以文化教育為職志 |
孟子說,「君子」有三種快樂,都與政治無關。一是和父母兄弟團聚,二是做事光明磊落,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地,三是得到天下英才做自己的學生 。
孟子為什麼要強調君子的快樂與政治無關呢?這是因為他相信,雖然讀書人有責任幫助政府實行良好的政治,造福人民,但是讀書人並不依賴政治。讀書人應以文化和道德為自己立足的根據,不論幫助政府是否成功,都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所以內心能充滿自信和快樂。事實上孟子自己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