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 有 仁 德 的 人
做 有 仁 德 的 人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論語‧里仁》4:1— 4:7
《論語》中大部分內容是孔子跟弟子談話,教導他們成為有仁德的君子。孔子認為,人活在世上,一定要做有仁德的人,這不是為了做給父母看,也不是為了別人的稱讚,而是為了充實自己的生命。
假如一個人只追求外在感覺上的快樂,他就會浪費生命,而且不會有持久的快樂;只有學習高貴典雅的古代文化,修養君子人格,懂得關愛別人,他才會活得充實而快樂,並且內心安寧、滿足。
做有仁德的人 忠恕之道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論語‧里仁》4:15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論語‧雍也》6:30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15:24 | 孔子談「忠恕」 |
孔子的仁德觀念內涵很豐富,其中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忠恕之道。用孔子自己的話說,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說,自己希望自立自尊,就要幫助別人也自立自尊;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說,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就不要強加給別人。不論是忠還是恕,都是說一個人與別人相處時,應該要設身處地替別人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