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孔子生於周靈王21年8月27日(陰曆),民國41年,政府邀集專家研究,換算陽曆應為9月28日,故訂該日為孔子誕辰紀念日及教師節。
祭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典禮,稱為釋奠禮。釋、奠都有陳設、呈獻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陳設音樂、舞蹈,並且呈獻牲、酒等祭品,對孔子表示崇敬之意。
根據《禮記》〈文王世子〉的記載,早在周朝的時候,學校每年都要按四季釋奠於先師,來表示尊師重道之意。不過當時所謂的先師,並不是指特定的某一個人或某些人;凡是過去對教育有貢獻,目前已經過世的教師,都是師生祭祀的對象。
後來由於孔子生前非常注重教育,在教育事業上的成就很高,影響極為深 遠,所以釋奠的對象逐漸以孔子為主。到了隋朝,孔子被尊稱為「先師」以後,釋奠便成為祭孔典禮的專屬名稱了。
孔子生於周靈王21年(西元前551年),卒於周敬王40年(西元 前479年),享年73歲。孔子死後第二年,魯哀公下令在曲阜闕里孔子的舊宅立廟,將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車、琴、書冊等保存起來,並且按歲時祭祀。 這是諸候祭孔的開始。
漢高祖12年(西元前195年),漢高祖經過魯國,以太牢祭祀孔子。 這是帝王祭子的開始。漢元帝(西元前48至33年)徵召孔子第十三代孫孔霸為帝師,封關內侯,號褒成君,賜食邑八百戶,以稅收按時祭祀孔子。這是封孔子子孫為侯,以奉祀孔子的開始。
在此之前,所有祭孔典禮都在曲阜孔廟舉行,直到漢明帝永平2年(西元 59年),於太學及郡縣學祭祀周公、孔子。從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學校中祭孔,祭孔成為全國性的重要活動。
漢明帝永平15年(西元72年),明帝赴曲阜,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這是祭孔有配享的開始。
從漢朝開始,不論在曲阜或在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地方政府,都已普遍祭祀孔子,也都訂有禮儀。 隨著時代演變,孔子的封號由漢平帝元始元年的褒成宣尼公,逐漸提升為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的文宣王,儀式也就愈完備而隆重。此外又有孔子弟子及其他儒者配享,所以祭孔也同時祭祀這些配享者。祭祀孔子的禮儀稱正獻禮,祭祀配享者(大成殿內為四聖十二哲,東西廡內為先賢先儒)稱為分獻禮。
有關歷代的祭祀儀節演進可參考『頖宮禮樂疏』及『文廟祀典考』二書, 其中有非常詳細的解說,可讓您進一步了解先人對祭祀禮儀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