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4年(西元1925年)由陳培根、辜顯榮等人倡議籌建臺北孔廟,準備於大龍峒重建臺北孔廟,其格局配置依照傳統的孔廟禮制建築規劃,規模十分宏偉。中軸線的主要建築,由南向北,依序為萬仞宮牆、泮池、櫺星門、儀門、大成殿及崇聖祠。東邊為東廡,西邊為西廡。而在左側空地,前面規劃為明倫堂,後為朱子祠,樓上奉祀朱子及文昌帝君,樓下闢為圖書館。右側空地計劃興建武廟,祭祀武聖。後面建造高聳的奎樓,以奉祀魁星。這種將文武廟並列,並建造朱子祠與道教色彩的奎樓,原有前例。
但臺北孔廟籌建初期因經費不濟,左右兩側的四座建築物均未建。原來規制宏偉的設計圖,出自名匠王益順之筆,在萬仞宮牆外尚有青雲牆與下馬碑,但這些後來皆未實現。
孔廟東院的空地,當初是準備建造明倫堂與朱子祠之用。而西院空地,在臺灣光復後興建明倫堂,是一座水泥構造的現代建築,主要作為集會、講座、讀經及書法等研習課程及藝文活動之用。
圖片說明:儀門的屋頂使用重簷歇山式,屋脊曲線交織成一組變化多端的屋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