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朝開始,不論在曲阜,或者在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地方政 府,都已普遍祭祀孔子,也都訂有禮儀。隨著時代的演變,孔子的封號由漢平帝元始元年(西元1年)的褒成宣尼公,到唐玄宗開元27年(西元739年)追謚 為文宣王。儀式也就愈來愈完備而隆重。
此外,由於後來在祭孔時,又有孔子弟子及其他儒者配享,所 以祭孔時,也同時祭祀這些配享者。祭祀孔子的禮儀稱正獻禮,祭祀配享者的禮儀稱分獻禮。
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因為時局動亂,各地祭孔典禮並未每年都 有舉辦;也不像以前的朝代一般,訂有可供遵循的禮儀。直到民國57年(西元1968年),教育部奉先總統蔣公的指示,邀集內政部等相關單位,並且聘請學者、專家組成「祭孔禮樂工作委員會」,由蔣復璁先生擔任主任委員,分別成立禮儀、服裝、樂舞、祭器四個研究 組,由方豪、王宇清、莊本立、孔德成四位先生為各組召集人,進行研究規劃的工作。初步訂定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釋奠禮儀節,並於同年在 臺北市孔廟祭孔時試行;然後再經過兩年的研討改進,終於在民國59年定案,而由內政部公布實施。
不過由於整個典禮進行的時間過長,約需85到90分鐘才 能結束,因此臺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在報請內政部同意以後,從民國64年起,略作修定,到民國65年,經過兩度試行的結果,典禮可於60分鐘之內結束, 各方反應良好而沿用至今。